日前,四川绵阳盐亭县法院公布的一块典型案例“两男子由于用‘活泥鳅’钓鱼被判刑”,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关注。除去“活饵钓鱼”,还有六种容易见到的钓鱼方法也属违法行为。
1.电鱼:用电力击杀或击晕钓鱼收获物进行捕捞。
2.毒鱼:用有毒物质毒杀或毒晕钓鱼收获物进行捕捞。
3.炸鱼:用爆炸品爆破产生的冲击波击杀或击晕钓鱼收获物进行捕捞。
4.光诱捕鱼:借助鱼类的趋光习性,用灯光诱集后进行捕捞。
5.“涸泽而渔”:借助工具阻断河道,将原有河道水抽出,从而捕捞钓鱼收获物。
6.可视钓鱼:在钓具上增加可视设施,提升钓获效率。
如用前述捕鱼办法,构成刑法中情节紧急的,也会被处以刑事处罚。基本案情据绵阳中级人民法院通报,刘某和段某是资深“钓友”,两人常常相约在各地野钓。2022年十月,两人在绵阳盐亭县梓江河段用活饵(泥鳅)钓鱼,共计钓获翘嘴红鲌、鲢鱼、鳜鱼等41.69千克。接当地群众举报,民警立即赶赴现场,对查获的钓鱼收获物、钓饵、垂钓用品等进行封存、称重并拍照取证,刘某和段某对自己在禁钓河域用活泥鳅钓鱼的违法行为供认不讳。2023年6月,盐亭县检察院指控二人犯非法捕捞水商品罪,并向盐亭县法院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盐亭县法院审理觉得,刘某、段某违反保护水产资源法规,在禁渔期和禁渔区用国家禁止的捕捞办法非法捕捞水商品,其行为已构成非法捕捞水商品罪。
同时刘某、段某的行为破坏了渔业资源,导致国家渔业资源损失,损害了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应当承担生态修复赔偿的民事责任。鉴于两人认罪认罚,主动承担民事责任并向社会真诚悔过道歉,法院依法判处刘某拘役四个月,缓刑七个月,判处段某拘役三个月,缓刑六个月,两人连带赔偿渔业资源损失人民币11918.16元,用于购买鱼苗修复梓江渔业资源。为什么不可以用“活泥鳅”钓鱼?该院法官表示,一些“钓鱼人”为了达到目的,追求刺激,很多使用泥鳅、虾类等活体水生物作为饵料、饵料配方诱集鱼类进行垂钓,这种“野蛮式”掠夺水生生物资源的钓法风险很大,也可以说是一种灭绝性的钓法,看上去垂钓实为非法捕捞,是明文禁止用的捕捞办法。有关法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四十条违反保护水产资源法规,在禁渔区、禁渔期或者用禁用的工具、办法捕捞水商品,情节紧急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单位犯本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职员和其他直接责任职员依上述规定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第三十八条,用炸鱼、毒鱼、电鱼等破坏渔业资源办法进行捕捞的,违反关于禁渔区、禁渔期的规定进行捕捞的,或者用禁用的钓鱼工具、捕捞办法和小于最小网目尺寸的网具进行捕捞或者钓鱼收获物中幼鱼超越规定比率的,没收钓鱼收获物和违法所得,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紧急的,没收钓鱼工具,吊销捕捞许可证;情节特别紧急的,可以没收渔船;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在禁渔区或者禁渔期内销售非法捕捞的钓鱼收获物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准时进行调查处置。制造、销售禁用的钓鱼工具的,没收非法制造、销售的钓鱼工具和违法所得,并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